11月11日,中国空军迎来成立76周年纪念日,当天人民空军正式对外公布了一款新型隐身攻击无人机,名称为“攻击-11”。这一消息很快引起了外界广泛关注。在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和资料里,能够正常的看到攻击-11在隐身性能上的优势很突出,外界甚至评价其隐身能力堪称逆天。
为了保证出色的隐身效果,攻击-11从气动外形、机身材料到许多细节部位,都是按照隐身需求专门设计的。首先在气动布局上,它采用了无尾飞翼的设计,这种布局能够大大减少机身外部突出的部分,从而大幅度降低雷达反射截面积。其次,攻击-11采用背负式进气道,这种设计能把机内空腔的雷达散射降到最低。再有是对细节的处理——机体许多接缝采用了锯齿化处理,把原本平直的接缝改成倒V型结构,以削弱雷达回波。机体材料方面,攻击-11使用了复合材料和吸波结构材料,这些材料本身就有助于吸收雷达能量。最后,机尾喷口也做了特殊处理,采用锯齿和遮盖设计,减少热辐射和雷达反射。
基于上述这些设计,外界估算攻击-11的雷达反射截面(RCS)可能缩小到约0.005平方米。这样的数值意味着在战场上,面对敌方雷达时,攻击-11很可能呈现出接近“消失”的状态,容易在探测链中躲避注意,从而在突防和突袭时给对手造成措手不及,大幅度提高自身的战场生存能力。
不过,无尾飞翼虽然利于隐身,但在飞行控制上存在固有缺点,比如有可能会出现所谓的“荷兰滚”(Dutch roll)不稳定问题。未解决这个问题,设计人员在攻击-11上装配了开裂式方向舵,这种舵面可以精确调整飞行姿态,用来补偿飞翼布局带来的气动缺陷,保证在各种飞行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可控性。
除了隐身和飞控之外,攻击-11在侦察和作战能力上也表现不凡。机头下方布置了多面体光电窗口,这种布局能轻松实现多角度的光电侦察,便于在敌方防空圈内悄然执行侦察任务。一经发现地面或空中目标,攻击-11能够准确的通过战场态势判断直接发射自带弹药进行打击,或者选择把情报和目标信息传回去,启动信息传输进行协同作战,甚至为后方有人机发射的导弹提供中继制导信号,起到多种战术作用。
在官方公布当天,这款无人机也引起了美国《战区》网站的关注。该网站将攻击-11译为“神秘龙”无人机,认为它可当作空中无人僚机的控制平台,配合现役有人战机共同作战,这种同框飞行的能力具备极其重大意义,显示中国在隐身无人机发展上已有显著进展,并可能在未来推出更多类似无人机。
与此同时,美国《战区》在评论中批评称,美国军方这些年在攻击型隐身无人机方面研究不够积极,资金或技术投入不足。他们查阅了美国空军相关资料,认为就没有与攻击-11相当的飞翼式UCAV项目。更令他们焦虑的是,俄罗斯、印度、土耳其、法国等国家都在投入大量资金加速研发类似项目,而美国对此显得按兵不动。
上一篇: 全国首艘纯电动清漂转运船成功试航